< >

学校要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专业巡礼】人文学院:在大师故乡 成就创意梦想

发布日期:2017-07-14    来源部门:     点击次数:

  香港精准一码发财人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培养研究生、本、专科中文人才已有60年历史,地处具有7000年灿烂文明史的越文化发祥地、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故里;学校百年的办学历史,使学院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友在政府部门、新闻传媒、文化创意、企业管理等领域脱颖而出,涌现了陈敏尔(现任贵州省委书记)、吴先宁(民革中央宣传部长)等行政干部,褚良才(浙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明(浙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志慧(文理学院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等学界精英,董秋成、张继良、宋伟平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学科发展


  人文学院下设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始于1996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始于2003年,现有在校生800余人。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200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同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2009年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创新团队成为省级创新团队,目前已经成为省内文科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1年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开始一本招生,2014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3年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单位建设通过验收后部分成员合影

 

  二、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近50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25名、博士22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入选省“151”人才工程各7人,之江青年学者4人,绍兴市高级专家1人,绍兴市拔尖人才6人。


2015年人文学院部分教师在河东文科楼前合影

2016年校级教学优秀奖获得者在南山人文学院楼前合影

俞志慧


  俞志慧,二级教授,2014年全国优秀教师。
  俞志慧教授从事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多年,对教学工作始终充满着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连续五届指导本科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竞赛,每届都有学生获奖。他感叹道:
  能与20出头的姑娘小伙子坐而论道,眼前总是满堂的灿烂——那些专注的眼神,那些倾听的表情……福利啊!感谢老天。讲台之下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信息接受渠道、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肯定在教学者之上,能不戒惧惕厉?

 

  三、专业设置


  人文学院共开设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分三个专业方向。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
  师范方向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初中语文教师为主,加强师范方向的专业学科意识,为学生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严谨的专业教育和扎实的技能训练,并为进一步深造读研打下基础。

杨茜


  杨茜,201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毕业生,全国师范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台州市椒江区语文教师招考第一名,三梅中学教师。
  杨茜感言:绍兴的古城气质为我们提供了极富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我能享受到丰富学习资源。古代文学讲到南宋陆游时,我们当晚就能跟着老师去沈园听一场堂会;走过一座似乎普通的古桥,看到碑刻才惊讶这就是老师课上侃侃而谈的八字桥;信步路过青藤书屋,一下想起这位“满腹经纬传古今”的徐文长。更别提鲁迅、阳明先生、秋瑾……

求旭丽


  求旭丽,2016届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毕业生,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汉语口语大赛一等奖,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团体成员,省第十届师范生技能竞赛优秀奖,第四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获得者,现为新昌中学语文老师。
  求旭丽寄语: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我看来,“信念”远比知识、技术更重要。我曾经很多次问过自己:“我真的要当一个语文老师吗?”是的,成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
  其次,才是知识与技术。专业学习中,语言、文学是学习的重点。学习新的知识是新鲜的、令人心奋的,与同学一起讨论,不要害怕出错、不要吝啬自己的看法、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进步的机会。知识与技术,是在不断实践中渐渐成为自己运用自如的一部分。

  2. 汉语言文学(文创方向)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所要求的文化发展重点,地方各事业单位、学校和企业对于中文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能说会写”提高到“能说会写+影视编剧+视频采编”。因此,本方向的培养定位是能创造性的从事各级企事业单位的文创工作、新闻宣传工作、文秘管理工作。

谢可慧


  谢可慧,2010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知名专栏作家,女性自媒体“秋小愚”创始人。
  谢可慧寄语:读书是最有用也最无用的事,写作也是。写作的意义,并不是让时代记得我们,而是让我们记得每一个时候的自己。人生,是巨大的漏斗,你在懂得,也在遗忘。你只有保持足够快的输入速度,才能够让自己赶得上时代的速度。

陈民镇


  陈民镇, 2010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卓越奖学金获得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史的研究。本科期间出版专著《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另参与合著《上博简楚辞类文献研究》《越文化发展论》。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处发表论文逾50篇。
  陈民镇寄语:在绍兴学习的四年,使我从“文学青年”转变为“学术青年”。这与绍兴这座历史名城对我的熏陶分不开,与学校鼓励科研的风气分不开。本科是奠定基础的阶段,要尽可能广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现在想来,我求知欲最强、读书最多的还是在本科期间。无论是从事学术还是其他职业,都可能再难寻觅如此奢侈的读书岁月。本科期间,需要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深耕其中,便有所得。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我校是省内继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之后的第三所高校开设此专业。2014年开始实施中文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主要培养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和写作、汉英互译、跨文化交际等基本能力,适合在相关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国际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我校现有国际教育中心的留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在新西兰、俄罗斯、意大利、芬兰等国开设“兰亭国际书法课堂”,为学生搭建了汉语国际教育平台,提供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

2012级学生陈颖在俄罗斯陶里亚蒂国立大学进行汉语国际教学

常家悦


  常家悦,2014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语言习得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香港三联图书有限公司,从事编辑及创意策划。
  常家悦寄语:大学四年,每日与英汉双语相伴,游走于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之间,与对外汉语教学义结金兰,跟现代汉语成了莫逆之交,给乔姆斯基点了一千个赞,偶尔教几个洋人学生,听他们称呼你“老师”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亮了!

郝瑜鑫


  郝瑜鑫,2008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北京师大语言学博士毕业,现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师。
  郝瑜鑫寄语:本科四年的生活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但是我觉得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的一部分。本科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应该比较牢固地建立起该领域的知识框架,比如对外汉语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由汉语言文学知识、二语教学知识和技能、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有几门课,每门课有几本参考书目。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上好好听老师讲,课下大量地阅读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在听课和读书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要积极思考,多向老师请教,跟同学讨论。求学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听别人讲,自己看,跟别人讨论,其中长期静下心来阅读文献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处于知识构建阶段的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四、培养特色


  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写作、文化创意人才,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经典文本细读与创意写作为立足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批判能力、文化创意能力、专业研究能力。

  百篇写作与人文游学
  2016年8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以《重走孔子游学路》为题报道我校人文学院基于写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于2013年实施百篇写作计划,每年都组织人文游学活动,游学成员为从百篇写作计划活动中遴选出的写作爱好者,邀请了各学科相关专家作为指导老师,把专业学习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用阅读涵养性灵,以游历阔大心胸,到山川大美处激扬文字,为实现把“作业”变“作品”打下基础。



2013年在河姆渡文化遗址文化游学

2012年在上海博物馆文化游学

2015年人文中原行在甲骨文发现地安阳殷墟

2016人文秦晋行游学团在黄河壶口瀑布

 

  学术资源哺育人才成长
  学院重视将优质的学科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动力,学生与教授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出版论著。


叶岗教授、俞志慧教授与学生合作的学术著作在中华书局出版


  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屡有斩获,其中“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2项,浙江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出版文学作品、学术类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来共有80余位学生考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在社会上获得良好评价。

  经典话剧演出
  人文学院今天剧社成立于2009年12月,在专业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每年都有年度大戏经典话剧在校内公开上演。至今排演了《雷雨》、《北京人》、《无道》、《原野》、《暗恋桃花源》、《家》、《思凡》《生死场》等10台大戏。2013获省大艺展二等奖,同年获省优秀社团称号,2014年获评为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相关演出新闻曾获绍兴晚报、绍兴日报和省文化厅网站等媒体报道。


2009年话剧《雷雨》剧照

2014年话剧《北京人》剧照

2015年话剧《家》剧照

2016年话剧《生死场》剧照

  文学创意活动
  “河洲文学社”、“风则江文学奖”、“人文学院报”等平台和载体,积极参与绍兴文学之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河洲文学社”成立于1994年秋,连续每年出刊《河洲》学生作品集,涌现出大批写作人才。王蒙、陈忠实、王旭峰、叶辛等多位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学奖得主先后为刊物题词,2009年评为全国百强人文社团,2010年被评为省优秀社团。学院有“语文模拟教研室”、“创意写作工作坊”、“行业专家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训练文创能力。

王蒙先生为河州文学社题词

陈忠实先生为河州文学社题词


  在人才培养中,学院结合越地文化深厚底蕴,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街区保护调查、鉴湖水系调研、越文化调查、新昌调腔发展调查等多项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这些社会实践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三个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研究组合为“绍兴记忆研究”团队,在《绍兴晚报》开设专栏,已推出系列文章。
  人文学院学风好,师生关系融洽,同学朋辈交流多,人才培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初步构成重“说”、重“写”、重“演”的素质提升体系,科研气氛浓厚,是学子们展现人文才能、实现创意梦想的学习乐园。  
 

 

(人文学院 供稿)
 

 

  • 党政管理机构
  • 纪检监察机构、群团组织
  • 教学机构
  • 教辅机构
  • 附属单位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香港精准一码发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